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人类从农业经济时代,跨越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在其发展历程中,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93)曾明确指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将不再是资金、土地或劳动力等有形资产,而是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认为是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产(Quinn,1992;Sveiby,1997;Teece,1998),而知识累积和转换的核心便是智力资本。根据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数(Morgan Stanley’s World Index)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各企业在世界股票市场的平均值是账面价值的两倍(Edvinsson and Malone,1997)。这样的差距表明,企业重要的隐藏价值“智力资本”被忽略了。智力资本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对企业绩效有重大的影响,许多文献肯定了无形资产或智力资本为驱动与创造企业价值的动因,对企业绩效具有正效应(Edvinsson and Malone,1997;Stewart,1997;Sullivan,2000)。因此,智力资本的创造、累积、运用与管理将成为提升企业绩效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的具体目标。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3265824137万元,比2010年增长18.30%,2012年,中国大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前1000强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达到29.40%。由此可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企业集团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开发、培育和管理智力资本,促进智力资本绩效创造是增强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与国内环境,考虑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对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路径进行研究,解析转移机制在智力资本绩效创造中的作用,探讨大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培育之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形成国家可持续竞争优势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书在回顾以往智力资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交叉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协调,旨在结合转移机制,研究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路径,分析企业集团内部某一成员企业智力资本对其他成员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路径,对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运用与管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构建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逻辑内涵框架体系。本书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了静态智力资本的逻辑内涵,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了动态运用智力资本的逻辑内涵,从交易成本理论构建了企业集团智力资本内部转移的逻辑内涵,从自组织理论构建了企业集团整体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逻辑内涵。第二,对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形成了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自组织过程框架。本书梳理了智力资本定义与结构,界定了智力资本的概念,并基于自组织理论进行分析,认为企业集团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智力资本系统具有自组织性,企业集团应当借助自组织能力,创造、运用和管理智力资本,促进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自组织产生与运行,实现智力资本的创造、转移和转化,推动企业集团不断向更高层次有序演化。第三,对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路径演化进行逻辑推理,理清了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逻辑脉络。本书阐述了企业智力资本的客观测量模式和主观测评模式,对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机制的两个维度,即转移方转移意愿与能力和接收方吸收意愿与能力的作用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由此,本书将企业集团内部智力资本绩效创造路径分为直接路径“转移方智力资本—接收方经营绩效”和间接路径“转移方智力资本—转移机制—接收方经营绩效”两条基本路径。第四,以母子公司为例,对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测评了母公司智力资本、母子公司间智力资本转移机制和子公司经营绩效。本书通过实地调研武汉东湖高新区,并重点访谈其中两家企业集团,对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机制和经营绩效的实务状况进行了初步了解,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母公司智力资本、母子公司间智力资本转移机制和子公司经营绩效的调查问卷,分别对其进行了测评。第五,以母子公司为例,对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路径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母公司智力资本对子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路径。本书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母公司智力资本对子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母公司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之间具有正向交互作用,且对子公司经营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然而,母公司智力资本各维度对子公司经营绩效并不具有直接效应,却通过母公司转移意愿与能力和子公司吸收意愿与能力间接作用于子公司经营绩效。第六,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构建了适应中国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的机制。本书认为,企业集团内部智力资本转移和转移机制的建立体现了转移主体双方博弈的过程。企业集团应当在权衡市场、层级和社区网络三大跨组织边界知识共享机制的基础上,以智力资本创造为前提、以智力资本转移为手段、以智力资本转化为目的,通过企业集团在微观层面的管理策略和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引导与政策协调,构建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的转移机制。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将自组织理论与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有效串联,丰富了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理论研究。第二,综合应用逻辑推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分析论证了企业集团成员企业智力资本对经营绩效的交叉影响,拓宽了智力资本研究范畴。第三,在实地调研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情况的基础上,将转移机制纳入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研究中,验证了转移机制在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路径中的作用,构建了适应中国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的机制,为企业集团整体资源配置、协同创新和智力资本的有效管理与运用提供了参考。关键词:智力资本;绩效;转移机制;企业集团;自组织
全部显示∨
高娟,女,湖北京山人,管理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智力资本、高校风险等。近年来,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及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会计学会课题等多项,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共6部,在《华东经济管理》、《经济经纬》、《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统计与决策》等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全部显示∨
导论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动态与评析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一章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逻辑内涵第一节 静态智力资本内涵:资源基础理论一 资源基础理论的起源与形成
二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资源基础理论与智力资本
第二节 动态智力资本运用内涵:动态能力理论一 动态能力理论的产生
二 动态能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动态能力理论与智力资本运用
第三节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内涵:交易成本理论一 交易成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 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交易成本理论与智力资本转移
第四节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内涵:自组织理论一 自组织理论的形成
二 自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自组织理论与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
第二章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作用机理第一节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的理论考察一 企业集团边界的界定
二 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企业集团自组织的动力分析一 企业集团自组织的可能动力:自组织本质
二 企业集团自组织的必要动力:自组织能力
第三节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自组织性一 自组织的条件:耗散结构
二 自组织的动力:竞争与协同
三 自组织的演化途径:突变
四 自组织的形式:超循环结合发展
五 自组织的复杂性:分形与混沌
六 自组织的外部环境
第四节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自组织过程一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自组织的产生
二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自组织的运行
第三章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路径演化第一节 企业智力资本的衡量与评价一 智力资本的客观测量模式
二 智力资本的主观测评模式
第二节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机制的作用效应一 智力资本转移的基本理论
二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的过程机理
三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机制的评价
第三节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绩效创造的路径分析一 直接路径:智力资本—经营绩效
二 间接路径:智力资本—转移机制—经营绩效
第四章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机制与经营绩效测评第一节 实地调研与分析一 实地调研的目的
二 实地调研的内容
三 实地调研的结论
第二节 母公司智力资本的测评一 母公司智力资本初始量表的设计
二 母公司智力资本量表的预试分析
三 母公司智力资本正式量表的建立
第三节 母子公司间智力资本转移机制的测评一 母子公司间智力资本转移机制初始量表的设计
二 母子公司间智力资本转移机制量表的预试分析
三 母子公司间智力资本转移机制正式量表的建立
第四节 子公司经营绩效的测评一 子公司经营绩效初始量表的设计
二 子公司经营绩效量表的预试分析
三 子公司经营绩效正式量表的建立
第五章 企业集团智力资本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经验分析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一 直接影响:母公司智力资本—子公司经营绩效
二 间接影响:母公司智力资本—转移机制—子公司经营绩效
三 交互影响:转移机制的调节效应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一 研究期间的确定
二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三 变量定义
四 模型设定与架构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检验一 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 相关分析
四 控制效应检验
五 路径分析
六 调节效应检验
第四节 实证结果评析一 对实证支持结果的分析
二 对未经证实假设的解释
第六章 适应中国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的机制构建第一节 智力资本转移:内部博弈的过程一 企业集团内部智力资本转移的风险收益分析
二 企业集团内部智力资本转移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节 智力资本转移机制:市场、层级与社区/网络一 市场机制
二 层级机制
三 社区/网络机制
第三节 构建智力资本转移机制:原则与对策一 建立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机制的原则
二 建立企业集团智力资本转移机制的对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