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

纸书售价: 78.4 纸书定价:¥98.0 电子书售价: 3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文艺理论基础研究
文学理想:一束普照人类心田的希望之光
呼唤坚挺的艺术——对当下文学平庸化的思考
世俗生活的“乌托邦”
滑向边缘的“精英”诸相
思想的力度与反抗的勇气
试论文学本质的多向生成
一 文学形质不可确证性的限制
二 国家意识形态的体制化规训
三 文化地理区域性差异的影响
四 语际交往中非对称原理的作用
五 阐释主体知识成见的预设
冗余时代的中国文学现状及理论建构
裂变中的疏离与传承——从内在向度看现代汉语文论的发展理路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论创造主体的修养
一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论创造主体的修养
二 古希腊罗马时期论创造主体的修养
何谓“边缘美学”
一 问题提出的可能性
二 差异原则
三 时空流变性
四 生存论内涵
五 内涵界定及其研究的意义
蔡仪美学思想的当代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 蔡仪美学思想的学术地位
二 蔡仪美学思想的内在价值
三 蔡仪美学思想的当代续承和拓展
古代文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观念的另类表达
一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理论发展滞后景观
二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理论发展滞后探因
三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观念的另类表达
四 借鉴与转换中国古代文学文本观念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边缘化状况调查报告
一 从文论教材调查
二 从文论选本调查
三 从文论话语工具书调查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学术公案及其理论思考
一 公案之缘出
二 “望”、“见”之辨析
三 “南山”之所指
四 几点理论思考
论“道”:泰州学派王襞的审美人格思想
一 审美人格本体论:“自然之谓道”
二 审美人格境界论:“率性之谓道”
三 审美人格理想论:“王道”
易学语言观念及其诗学意义
“了解之同情”——一种阐释学循环
一 了解
二 同情
三 了解之同情、同情之了解
审美认识的流程——孔子“兴、观、群、怨”说新探
一 “兴”——审美认识的激发起始阶段
二 “观”——审美认识的审视发展阶段
三 “群”、“怨”——审美认识的情感回应完成阶段
文字革命与文学革命——晚清与“五四”汉字改革与文学变革的关联探析
一 古代文字—文学—文化的一体化结构及其解体
二 晚清的文字革命与文学变革
三 “五四”知识分子:汉字革命、文学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
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一 中和之政
二 中庸之德
三 中和之美
四 中和之美的政治品性
五 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
西方文艺理论专题
现代艺术的存在之维及其反思——阿多诺论艺术的历史传承性
一 艺术历史传承性的提出
二 艺术历史传承性的自主性之维
三 艺术历史传承性的反思
自由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一 自由的矛盾性
二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三 积极的自由
话语的碎片与秩序:福柯话语理论的修辞学解读
一 成为话语碎片的历史
二 话语的“修辞性”建构:从相似性到强喻
三 话语秩序及其后果
中国后殖民文学话语的文化身份诉求及其自我超越
一 被遮蔽的中国后殖民文学话语
二 同化的软暴力及其复杂性
三 中国后殖民文学话语的文化批判与精神史建构
四 中国当代文学话语的解殖民化策略
西方解释学批评的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
一 文学解释学:理解文本的一种理论
二 解释学批评:意义理解的两种分歧
三 文学解释学批评实践
“后理论时代”:命名误用与歧义
一 “后理论时代”唱响了理论挽歌?
二 “后理论”是“后现代”的理论还是“后现代”之后的理论?
三 “后理论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谢林与康德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 艺术与哲学
二 天才与艺术创造
三 艺术与形式
四 艺术的无功利性
五 结语
理论幻景与实践焦虑——读者走向前台之后的学理反思
一 读者:存在本体与意义中心
二 幻景:理论细化与概念重叠
三 焦虑:理论嫁接与意义消解
文化理论与文化发展研究
数码艺术的原点考察
一 数码艺术的集合定义
二 数码艺术的逻辑定义
三 数码艺术的发生定义
文化符号经济论:“批判的文化经济学”的建构
文化·文明·自由——关于“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反思
也论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一 中正融合之视角——学衡派文化理论
二 偏守人文之一隅——学衡派文学批评
三 执立精神之体系——学衡派理想人格
结  语
异质文化文学对话之我见——从文学符号谈异质文化系统文学差异性
一 人类共享文学经验的不同选择
二 不同文化系统文学审美价值判断不同
布达佩斯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 道德层面的文化批判阶段
二 结构性的文化批判阶段
三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阶段
阿多诺的遗产——文化工业理论在新世纪语境中
一 批判文化工业理论的三种范式
二 “走出阿多诺模式”之后
三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之问
跨越边界——走向商业化的审美文化
一 商业逻辑的渗透
二 商业运作的典型方式
文艺批评专题研究
孔子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孔子的方法
一 孔子的难题与我们的难题
二 我走过的“之”字路
三 孔子的学习方法
四 学习孔子的方法
秋千与解构——《呼吸秋千》的解构主义解构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文化生态视阈中的李长之文学批评
一 标举感情的批评主义
二 可贵的批评勇气
三 以传记批评呼唤文化重建
他有几个灵魂?——《红与黑》中于连的人格意象分解
一 人格意象分解理论
二 初出茅庐
三 名利场上的浮沉
四 回归自我
福克纳的生态女权主义观——以《喧哗与骚动》为例
一 福克纳与自然
二 福克纳与女性
三 福克纳笔下自然与女性的同一性
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新论——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看
2012中国文论年度研究专题
2012:探寻《延安讲话》的当代意义
一 经典意义与当代价值
二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文艺问题
三 继承与创新、借鉴与创造
2012年西方文论研究报告
一 旧议题的重探
二 理论的焦点与视界的拓展
三 斯拉夫文论与法国理论中的若干关注
2012年审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一 关于审美文化研究
二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其拓展的研究
三 文艺学视角的大众文化及其文化产业研究
2012年艺术学学科研究报告
一 艺术学理论研究
二 美术理论与批评
三 音乐创作与理论
四 戏曲理论
五 文学批评与理论
2012年少数民族文艺理论话题年度述评
一 各民族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二 多民族文学史观
三 母语与翻译
四 民族志与仪式
五 真实性与文化话语
六 新媒体与影像
七 年会与论坛
结  语
从2012年学术会议看我国文论研究现状
一 对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当下思考
二 中国文论与外国文论的交汇与贯通
三 美学的多维视界与领域拓展
四 中国文艺理论的现状反思和出路寻找
五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六 关于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探讨
七 2012年度文艺理论学术会议的整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七卷本《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述评
多样性
当代性
开放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造性研究——研读《陆贵山文集》(8卷本)
一 马列文论经典的创造性解读
二 文艺系统化研究的开掘和拓展
三 直面现实富于批判精神的辩证批评
学术史写作的典范之作——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
一 以专题个案为主线,以论述史
二 以文艺学的问题域为扇面,视野开阔
三 实现历史接力,带年轻人走进历史
附录
一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历届会议
二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来稿须知及稿件体例
一 来稿须知
二 稿件体例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