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湘学研究:2013年第2辑(总第2辑)

纸书售价: 32.0 纸书定价:¥40.0 电子书售价: 1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宏大湘学 振兴湖南——专家学者纵议湘学及其当代价值
加强湘学研究 弘扬湖湘文化
宏大湘学的意义
继承优良传统 催生正能量
弘扬湘学 光大“湖南精神”
推进湘学发展 做到“三个结合”
湘学的特殊品格
宏大湘学靠什么
为什么要宏大湘学
对湘学学统的探析
张皇湖南 而为天下
宏大湘学的“逆境文化”
相关链接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一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二 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三 毛泽东探索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启示
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至少有五大贡献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阶段发展思路的确立及意义初探
一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阶段发展思路的确立
二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阶段发展思路的意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传统思想资源——以湖湘文化为切入点
一 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传统
二 群众路线与“圣贤豪杰之特质”
三 独立自主与“恃己”和“贵我”观
四 结 语
湖湘哲学知行观对毛泽东认识论的影响
一 从“力行践履”到“实践的观点”
二 从“以知导行”到“主观能动性”
三 从“知行统一”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法”
论毛泽东工业实践的结构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
一 国家层面的内外结构:社会转型与结构重塑
(一)认识世界中的中国结构,确立工业地位
(二)构建民主社会结构,创造工业发展环境
(三)确保经济独立,构建完整的工业体系
(四)发展与保护生产力,发展对外关系的依据
二 区域层面的结构关系:地方自立与区域协作
(一)权衡区域平衡发展与整体发展,推进产能优化布局
(二)强化区域协作与地方分权,促进地方主动性自立发展
(三)构筑区域经济中心,构建地方经济生态
(四)构筑城市与乡村结构,农业与工业互动发展
三 经济社会层面的结构:经济生态与结构优化
(一)构建民主经济生态,追求一致利益与化解矛盾
(二)平衡生产与消费结构,处理个人消费与社会福利
(三)调整农、轻、重结构比重,平衡产能、承载力与拉动力
(四)调整经济结构与产权关系,以合作化提高集约化
四 毛泽东结构思想对当今转型发展的意义
(一)比较毛泽东时代的社会转型与当前的社会转型问题
(二)毛泽东结构思想的核心及其当代意义
湘学与中国精神
一 古代湘学与中国精神的历史发源
(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古代湘学的贡献
(二)中华民族仁爱友善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古代湘学的贡献
(三)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古代湘学的贡献
二 近代湘学与中国精神的近代演进
(一)近代湘学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二)近代湘学对改革创新精神的详尽诠释和杰出贡献
三 把宏大湘学作为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湖湘大地曾经孕育和造就了大批精神伟人,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资源
(二)近代以来,在深刻的民族危机面前,许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呼唤湘学,希望借以鼓舞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并最终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
(三)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是湘学之魂,也是中国精神之魂
四 余 论
经术与经世:近代湖湘今文经学的学术理念与经世情怀
一 魏源的今文经学思想和成就
二 王闿运的今文经学思想和对廖平的影响
三 皮锡瑞的今文经学思想和成就
四 湖南维新运动与今文经学
百年湘学研究:演进、定位与前瞻
一 百年历程:从整理文献到重述学统
(一)以邓显鹤和曾氏兄弟为代表对湖湘文献的整理、刊刻阶段
(二)以《湘学报》、《船山学报》为代表的湘学传播和兴盛阶段
(三)由钱基博、李肖聃开创的“湘学”研究专门著述阶段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述湖湘学统的全面研究阶段
二 学术和文化之间的“湘学”
三 湘学的“世界眼光”与现代转化之展望
“五湖”之首:洞庭湖的人文积淀
一 屈原放逐沅湘所形成的流放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泉
二 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忧后乐精神成为湖湘文化的精髓和儒家文化积极用世的核心
三 湖区二妃传说等构架了中国神话故事中浪漫主义的经典
四 从“沧浪之水”到“世外桃源”反映出湖乡水域的多元文化因素
五 洞庭湖人文积淀的差异与成因
论佛学对湘学的影响
一 佛学的本土化,丰富了湘学的内涵
二 佛学的全面渗透,提升了湘学的品质
三 佛学的长期陶冶,定型了湘学的性格
四 余 论
湘军兴起与近代湖湘文化的变迁
一 “湖湘文化”与“湘军”的由来及其演变
二 湖湘文化与湘军的兴起
三 湘军兴起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湘学原道精神与楚地巫诗传统对当代湖南作家的影响
关于“湖南”及其代称的几个问题
一 “湖南”之名始于公元764年
二 “湘”为湖南省简称应因湘江而来
三 “三湘”之称应为潇湘、资湘和沅湘
四 “潇湘”作为湖南代称更文雅
五 王夫之的“潇湘十景”是哪些
六 “湖湘”代称湖南全境由来已久
地方文化的主题与宗旨——以郴州汝城为例
一 汝城地域文化的主题是“圣贤文化”
二 “文化”、“文明”与“圣贤”概念
(一)“文化”的概念是与“本能”、“物欲”相对而言
(二)“文明”的概念是相对于“低俗”、“顺俗”、“循欲”而言
(三)“圣贤”的概念分别指“创业”与“守成”,亦即相对于发明创造与继承传统而言
三 以神农作耒耜于耒山作为汝城文化的开端
(一)王万澍《衡湘稽古》的意义和价值
(二)神农开辟了上古史的农耕时代
(三)“耒耜”为农业、农民的代表性标志
(四)发明、制造“耒耜”具有一定技术难度,是国家官府手工业的一部分
(五)“桂阳”、“郴州”之得名的推测
(六)“耒水”和“耒山”
(七)“清淑之气”与“圣贤气象”: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创造的转化
四 周敦颐为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亦称“先儒”、“大儒”
五 地方文化研究的宗旨、途径和方法
(一)地方文化研究的宗旨
(二)地域文化研究的途径
(三)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
炎帝、炎帝陵及炎帝陵祭祀考
一 关于炎帝
(一)炎帝神农氏所处的时代和活动地域
(二)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伟大功绩
(三)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二 关于炎帝陵
(一)炎帝“生于烈山”、“长于姜水”、“葬于炎陵”
(二)炎帝陵的建置沿革
三 关于炎帝陵的祭祀
(一)御祭
(二)民祭
抗战时期湖南人口伤亡考略
一 抗战时期湖南人口伤亡概况
二  新增直接伤亡62.83万人的历史依据
(一)《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漏计13县伤亡1万余人
(二)在《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表2列入《敌机轰炸地区表》的55县市中,对日机轰炸各地的次数和伤亡人数,至少漏计800余次,漏计5.58万余人
(三)《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未将抗战初期调往上海参加淞沪抗战的8.5万余湘军中伤亡的2.57万余人计入
(四)《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未将全省救国团、汽车队、敢死队、义勇队、大刀队、武术队、破坏队等8000余自卫抗战人员中伤亡的1600余人计入
(五)《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对伤亡人口的统计,止于1945年8月10日
(六)《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未计入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及抗日根据地民众伤亡6200余人
(七)国民政府军在湘六次会战中伤亡31万人,其中有湘籍官兵4.52万人未计入湖南人口伤亡总数
(八)在全国正面战场服役的湘籍国军官兵伤亡48.39万余人,也未计入《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人员伤亡数内
三 间接死伤少计46.54万余人的历史考察
(一)八年战乱,引发并加剧疫病流行,死亡13.5万余人
(二)日军强掳劳工拖死、饿死、累死、冻死、打死、病死23.92万人以上
(三)国民政府征用民工抢修国防工事等死亡0.53万人以上
(四)难民死伤4.63万余人
(五)日军强奸妇女致死伤3.65万人以上
(六)1938年11月长沙大火,烧死伤员、市民3000余人
《李肖聃集》外诗文四篇
一 《寒灯风树图序》
二 《疏庵先生七十寿诗伏乞教正》
三 《葵园遗书跋》
四 《王葵园先生九十六岁生日公祭文》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