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低碳发展:理论、路径与政策

纸书售价: 64.0 纸书定价:¥80.0 电子书售价: 32.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篇 低碳增长路径
第一章 中国碳排放的历史演变及国际对比
第一节 测算说明
第二节 历史排放特征分析
一 碳排放总量显著增加
二 碳强度水平逐年下降
三 碳排放的行业集中度较高
四 碳排放弹性呈现不规则的变动
五 以煤炭为主的碳排放特色明显
第三节 国际对比与分析
一 中国历史排放和累积排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二 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低于明显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章 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
第一节 对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中国碳排放数据来源与因素分解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二 因素分解方法
第三节 中国碳排放的“两阶段”LMDI分解及结果分析
一 两阶段碳排放LMDI分解
(一)第一阶段LMDI分解
(二)第二阶段能源强度LMDI分解
二 影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各种因素的分析
(一)经济增长规模影响
(二)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
(三)能源结构变动的影响
(四)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
(五)产出结构变动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国际比较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一节 新熊彼特模型与环境约束下经济可持续增长建模
第二节 无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基本的新熊彼特增长模型
一 基本模型设定
(一)最终产品生产函数
(二)中间投入品生产函数
(三)研发活动
(四)环境污染排放与环保技术进步
二 经济主体的决策机制
(一)研发部门的决策
(二)中间投入产品生产者的行为
(三)最终产品市场均衡
(四)劳动市场的均衡
三 无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
第三节 有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 环境税与研发补贴
二 环境约束下经济主体的决策
(一)研发者的决策
(二)中间产品生产者决策
三 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
第四节 两种不同条件下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差异
一 两种机制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二 两种机制下的环境质量比较
三 创新及环境约束强度变化对可持续增长的相关影响
(一)技术创新的频率与技术进步速度变化
(二)税收及补贴的变化
(三)环境自身净化能力变化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技术扩散与可持续经济增长
第一节 环境友好型技术扩散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特点及其扩散研究
二 一个基本的技术扩散模型
三 考虑环境约束的技术扩散模型
第二节 影响环境友好型技术扩散的因素
一 影响环境技术扩散的政策与制度因素
(一)环境管制、环境税收等政策工具的约束激励
(二)社会舆论导向、公众环保理念与意识
(三)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政策
(四)国家创新体制机制的影响
(五)环境技术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影响
(六)国际环境技术合作与转移的影响
二 影响环境技术扩散的成本收益因素
三 影响环境技术扩散的风险决策因素
(一)技术生命周期与动态改进
(二)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
(三)网络效应
(四)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散
(五)未来价格预期
(六)潜在应用者的变化
第三节 中国省际环境友好型技术差距及其影响的经验研究
一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说明
二 模型估计及其结果
三 基本结论
第五章 碳税、能源结构对增长路径的影响
第一节 碳税作用下的内生经济增长路径
一 碳税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 基本模型
(一)生产部门
(二)家庭
(三)知识部门
(四)政府部门
三 分散均衡
(一)生产者最优化分析
(二)消费者最优行为分析
(三)知识部门
(四)政府部门
(五)均衡平衡增长路径
四 社会最优均衡
五 碳税的效应
(一)碳税的节能减排效应
(二)碳税的就业效应
(三)碳税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
(四)碳税的福利效应
六 讨论
(一)碳税与经济增长
(二)中国开征碳税的若干问题讨论
第二节 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的经济增长路径
一 引言
二 模型假定
(一)生产部门
(二)能源消费结构约束
(三)碳排放的约束
(四)代表性消费者
三 模型求解
四 基本结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篇 工业化与低碳发展
第六章 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化趋势比较研究
第一节 关于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耗的趋势变化的研究
第二节 分析对象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发达国家及中国碳排放指标时间序列分析
一 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时间序列分析
二 能源消耗碳强度时间序列分析
三 人均能源消耗碳排放时间序列分析
第四节 工业化水平与碳排放关系分析: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两种模式比较
一 碳强度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二 碳排放量与工业产值比重关系分析
第五节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的基本规律探究
一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碳排放周期
二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的倒U形曲线规律
三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的发展阶段
第六节 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及其协整检验
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三 协整方程估计
第七节 主要结论
第七章 环境约束下的低碳工业化
第一节 低碳工业化: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一 高碳工业化与低碳工业化
二 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低碳工业化道路选择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动特点
一 总量大而人均小
二 中国的碳排放呈现独特的双峰曲线特征
三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化周期短、强度高、减排潜力大
第三节 中国走低碳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及途径分析
一 中国实现低碳工业化的可行性
(一)后进国家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技术差距使得中国低碳工业化有后发优势
(三)碳减排国际合作机制为中国低碳工业化带来资金和技术
(四)中国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利条件
二 中国低碳工业化的阶段判断与途径分析
第三篇 产业结构低碳化
第八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约束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环境变化
一 长期经济增长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变迁与环境变化
二 产业结构变迁对环境影响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再检验
一 工业废水排放与不同类型产业间的关系
二 工业废气排放与不同类型产业间的关系
三 工业固体废弃物与不同类型产业的关系
四 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九章 工业结构与碳排放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工业结构低碳化:实现低碳工业化的必要手段
一 低碳工业化再探讨
二 低碳工业化的核心:工业结构低碳化
第二节 中国工业发展及相关碳排放的数据分析
一 经济增长
二 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
三 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第三节 工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影响
一 工业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基于灰色系统理论
二 工业内部行业的碳排放特征——基于14个高碳排放行业的面板协整分析
(一)面板模型的设定
(二)面板模型的单位根检验
(三)面板协整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第十章 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
第一节 产业结构低碳化内涵的进一步阐述
第二节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低碳化的主要动力
一 技术变革是产业结构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二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的方式
第三节 产业结构低碳化动力模型
一 融入技术变革的气候—经济模型
(一)从技术外生到技术内生
(二)将内生及诱致创新纳入模型
二 诱致创新的标准模型
三 考虑到诱致创新后的模型
四 产业结构低碳化动力机制模型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篇 城市化与低碳发展
第十一章 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第二节 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第三节 消费升级与城市化、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二章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能源和碳排放约束
第一节 城市化边际成本和收益曲线
第二节 能源成本对城市化进程的制约
一 能源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
二 能源对城市化的制约
第三节 碳排放对城市化进程的制约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三章 中国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理论假说
第二节 中国城镇碳排放的省际差异
一 城镇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 城镇碳排放的省际差异和阶段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对城镇碳排放的影响
一 模型和方法
二 数据来源
三 估计结果
第四节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四章 中国工业、城镇建筑和交通能耗及碳排放分析
第一节 全国城镇工业、建筑和交通能耗和碳排放
第二节 工业、城镇建筑和交通能耗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计量分析
一 模型和变量选取
二 结果分析
三 结论与政策意义
第四节 湖北省城镇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分析
一 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分类及统计方法
二 湖北省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现状
(一)城镇建筑和各类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总量
(二)城镇建筑能源结构概况
(三)城镇建筑能源(碳排放)强度
三 湖北省城镇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四 湖北省城镇建筑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篇 国际化与低碳发展
第十五章 国际贸易、FDI与环境约束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一节 国际贸易、FDI与环境管制的有关假说及理论解释
一 环境管制与国际贸易、FDI代表性假说
二 基于RS—RD模型的理论解释
(一)“污染避难所”假说
(二)“环境要素禀赋”假说
三 基于污染需求与供给模型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国际贸易、FDI流向与环境管制的经验研究及其结论
一 环境管制与进出口结构变化
二 环境政策与净出口、FDI的关系
(一)环境政策外生假定为基础
(二)以环境政策内生假定为基础
三 环境政策与厂商区位选择
第三节 中国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分解分析
一 分解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工业废水
(二)工业废气
(三)工业固体废弃物
(四)出口外向度
(五)出口产业结构
二 模型分解结果分析
(一)工业废水
(二)工业废气
(三)工业固体废弃物
三 基本结论
第十六章 FDI、经济增长与中国碳排放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FDI、经济增长与中国碳排放的计量分析(1978—2008)
一 基本模型与数据来源
二 实证结果
(一)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二)实证结果
(三)结论
第二节 FDI、经济增长与中国碳排放:东部、中部、西部的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十七章 FDI影响中国碳排放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
第一节 FDI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FDI影响碳排放的结构效应
一 FDI在中国三次产业的分布
(一)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非均衡特征
(二)FDI在产业内部的分布失衡逐渐改善
二 FDI在工业部门中的行业参与度分析
三 格兰杰产业碳关联度分析
第三节 FDI影响碳排放的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平稳性检验
二 协整分析
三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四 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篇 消费与低碳发展
第十八章 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消费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 消费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机制分析
一 国内消费与碳排放
二 国外消费与碳排放
三 消费与碳排放责任
第三节 消费与碳减排政策的理论分析
一 主要碳减排政策的对比分析
(一)碳税政策分析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分析
(三)两种减排政策的对比
二 消费端实施碳税政策的必要性
第十九章 国内消费引起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
第一节 与国内消费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
第二节 国内消费的碳排放估算模型
一 模型的构建
(一)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二)考虑加工贸易后的模型修正——(进口)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
(三)国内消费的碳排放测算模型
二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三节 国内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分析
一 国内消费碳排放类别及构成
二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引起的碳排放
三 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引起的碳排放
第四节 国内消费引起的碳生产率分析
一 加入“隐含”因素的完全碳生产率指标
(一)碳生产率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二)加入“隐含”因素的“完全”碳生产率
二 国内消费的碳生产率指标构建
(一)指标构建
(二)数据来源
三 国内消费诱发的产出效应分析
四 国内消费诱发的碳生产率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二十章 影响中国国内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分析
第一节 主要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一 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
二 城乡消费差异的影响
三 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
第二节 影响国内消费碳排放的结构分解模型
一 结构分解分析模型的构建
二 数据来源
第三节 国内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一 技术因素分析
二 消费结构分析
三 消费比例和城镇化分析
四 消费水平和人口规模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二十一章 开放经济下国外消费引起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
第一节 与国外消费相关的出口隐含碳排放
第二节 国外消费的碳排放估算模型
一 模型的构建
二 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国外消费对中国碳排放产生的压力分析
一 总量分析
二 产业部门分析
(一)不同产业部门的完全碳耗强度分析
(二)不同产业部门的出口碳排放分析
三 贸易伙伴分析
第四节 国外消费引起的碳生产率分析
一 国外消费碳生产率指标的构建
二 国外消费的碳生产率分析及与国内消费的对比
第五节 小结
第二十二章 基于“消费负责”原则的中国碳排放责任界定及损失分析
第一节 “消费负责”及“生产负责”碳核算体系的区分
一 “生产负责”原则与“消费负责”原则
二 两种核算体系的区分
第二节 “消费负责”原则下碳排放责任的模型设定
一 碳排放责任的核算
二 国内实际碳排放的核算
三 碳损失的核算
四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三节 中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及碳损失分析
一 整体分析
(一)碳排放责任与碳损失整体状况
(二)碳排放责任的构成状况
(三)不同碳排放责任类别的产业分布状况
二 部门分析
三 贸易伙伴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篇 中国低碳发展政策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低碳发展的政策工具创新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政策工具
一 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
二 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
三 基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
四 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
五 基于生态工业学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
第二节 国际上低碳经济发展的推进措施
一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推进措施
(一)法律制度创新
(二)经济制度创新
(三)研发制度创新
(四)行政体制创新
二 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推进措施
(一)法律导向
(二)经济手段
(三)技术手段
(四)行政措施
三 美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推进措施
(一)绿色能源
(二)能源效率
(三)应对气候变化
(四)向低碳经济转型
四 部分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推进措施
(一)巴西
(二)印度
第三节 中国当前的低碳政策工具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中国低碳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工具创新
第二十四章 中国碳税政策CGE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CGE模型概述
一 生产行为
二 消费行为
三 政府行为
四 外贸
五 市场均衡
第二节 中国的碳税CGE模型结构及变量
第三节 CGE模型的模块设定
一 生产和要素需求模块
二 销售收入模块
三 政府模块
四 贸易模块
五 市场出清和宏观闭合模块
六 碳税模块
第四节 CGE模型的数据来源——社会核算矩阵(SAM)
一 SAM表基本情况
二 SAM表的调平处理
第五节 宏观SAM表及系数标定
第二十五章 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分析
第二节 碳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 对GDP的影响
二 对居民收支及政府收支的影响
第三节 碳税政策对各部门的影响分析
一 部门的总产出变化
二 部门销售量的变化
三 居民对部门产品消费量的变化
四 部门进出口变化
第四节 碳税政策的社会福利影响和最优碳税分析
一 对居民社会福利效用的影响
二 最优碳税税率分析
第五节 结论和建议
第二十六章 技术减碳、城市减碳与消费减碳
第一节 研发低碳技术
一 主要低碳技术类型
(一)替代技术
(二)减量化技术
(三)二氧化碳封存与捕集技术
(四)再利用技术
二 中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概述
三 中国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瓶颈
四 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打造低碳城市的政策工具
一 利用政府财政税收手段
二 低碳产业金融支持
三 培育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机制
四 利用CDM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 引导公民参与
第三节 中国消费性碳税政策设计
一 碳税政策的国际实践及经验
(一)以欧盟为主的碳税政策实践
(二)国际碳税政策的经验借鉴
二 中国消费性碳税政策的初步设计
(一)整体框架设计
(二)纳税环节的说明
(三)计税依据的计算
(四)碳税税率的确定
(五)税收中性政策的配合
三 促进消费碳减排的具体路径
(一)扩大国内消费,引导居民的低碳消费模式
(二)改善出口贸易结构,重视对高碳产业的调整
(三)创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完善以碳税政策为主的减排机制
(四)主张“消费负责”原则,建立公平的国际碳排放责任分担体系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