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西方民俗学史

纸书售价: 40.0 纸书定价:¥40.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欧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与民俗学的兴起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及其对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
一 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二 法国大革命与民族精神
三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四 民族主义思想
第二节 民族主义思想与民俗学的兴起
一 赫尔德思想的历史背景
二 赫尔德的民俗思想与活动
三 赫尔德与欧洲民俗学的兴起
第三节 芬兰的民族主义运动与《卡勒瓦拉》
一 芬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二 芬兰民族主义文化活动
三 民间文学考察与出版
四 《卡勒瓦拉》的搜集及其影响
第四节 兴起阶段的民俗学特点
一 民俗学与政治运动的密切结合
二 民俗的“民”代表农民和普通人
三 民俗的主要对象是口头文学
四 重视民俗美学
五 关注口头文本忽视它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第二章 进化论的民俗研究
第一节 人类学的兴起
一 人类学的资料来源
二 进化论人类学派的兴起
三 早期民俗学研究的趋向
第二节 原始人的理性——文化起源论
一 万物有灵论——原始哲学
二 拟人化——原始宗教与神话的表达方式
三 功利性——原始理性的体现
第三节 遗留物理论
一 遗留物的判断——原初意义与功能的基本丧失
二 遗留物的价值——欧洲农民遗留物与野蛮民族文化的比较
三 因果同一性——文化相似性的解释
第四节 文化的进步
一 进步的标杆
二 遗留物的保守性
三 理性的最终胜利
第五节 进化理论的特点
一 充分的人本主义批判精神
二 比较方法的求同性
三 对理性主义的崇尚
四 对遗留物作用的负面评价
第三章 比较语言学派的民俗研究及安德鲁·兰格对该派的批评
第一节 比较语言学派与民俗研究
一 比较的历史语言学
二 比较神话研究
三 自然神话学派
四 语言学派民俗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麦克斯·缪勒比较语言学的宗教研究
一 缪勒宗教研究的客观比较立场
二 比较语言学对宗教研究的启示
三 依据语言和宗教来划分民族
第三节 人类对“无限”的领悟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演进
一 人类心理的一种能力或倾向——领悟无限
二 无限——宗教学研究对象的特征
三 感觉——人类领悟无限的出发点
四 宗教产生的动力——感觉与无限的联系
五 人们认识无限的主要途径
六 无限观念的早期形式
七 不同宗教历史发展阶段无限观念的表现形式
八 宗教的历史——人类领悟无限能力的完善过程
第四节 麦克斯·缪勒论神话
一 神话的起源与发展对应于语言的成长和演变过程
二 神话与宗教
三 从《吠陀》分析看古代语言的神话特点
四 缪勒的神话学主题——太阳神话
第五节 安德鲁·兰格对麦克斯·缪勒的批评
一 安德鲁·兰格其人
二 兰格论神话本质
三 兰格论神话的产生
四 语言学派神话学的局限
五 兰格的民俗比较方法
六 低级宗教和高级宗教的不同来源
七 论与神话相似的其他民间叙事种类
第四章 民俗研究中的传播学派
第一节 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
一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结果——文化圈与文化层
二 文化产生的中心
三 传播动力论和历史分析法
四 相似文化的比较标准——“形的标准”和“量的标准”
五 文化层与“原始一神教”
六 关于文化圈和文化中心论的评价
第二节 博厄斯的民俗研究
一 对传播论的补充和修正
二 批判理性主义文化学说,强调文化基础是人类的情绪与习惯
三 批判平行发展论,提倡文化相对论
四 限制性的比较方法
五 文化的传播与接受
六 原始与文明文化差别的原因
七 原始文化类型
第三节 芬兰历史-地理学派
一 故事的发生与传播
二 确定故事原型
三 寻找原型的方法
四 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五 关于芬兰学派的评价
第五章 仪式与神话
第一节 巫术先行论
一 巫术先行论中的重要概念“马纳”
二 马雷特的巫术先行论
第二节 弗雷泽论巫术的性质、原则与分类
一 宗教是以巫术阶段为先导的
二 巫术的思想原则
三 巫术的分类
四 弗雷泽的发展观:巫术-宗教-科学
第三节 从巫师到国王——神权的产生
一 神圣君王的产生
二 人类对于人神国王的两种态度
三 关于国王的禁忌
第四节 《金枝》——神话与习俗
一 《金枝》写作的起因
二 弗雷泽的习俗比较
三 神话与习俗
四 《金枝》中的主要习俗
第五节 神话-仪式学派
一 神话-仪式学派概述
二 神话的仪式起源
三 中东民俗研究
四 神话-仪式学派的学术影响
第六章 作为社会事实的民俗
第一节 杜尔干论述的社会事实
一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
二 社会类型或形态研究
三 社会事实的功能分析
四 关于杜尔干的评价
第二节 杜尔干论宗教与图腾崇拜
一 批驳两种宗教产生论
二 图腾崇拜是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宗教
三 神圣与世俗
四 图腾崇拜的研究基础
五 图腾崇拜的社会学研究
六 图腾与灵魂
七 原始宗教仪式
八 原始思维的因果观念
九 宗教与科学
十 杜尔干宗教思想讨论
第三节 莫斯的理论贡献
一 巫术不是与社会对立的现象
二 强调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合作
三 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形态——交换原则
四 莫斯的影响
第四节 原始思维与神话
一 原始思维的前提——集体表象
二 集体表象的神秘性
三 情感对知觉的作用
四 原始思维的逻辑——互渗
五 集体表象与社会类型
六 从前逻辑向逻辑的过渡
七 神话属于原始思维
八 关于列维·布留尔理论评论
第七章 作为人类生活之手段的民俗
第一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有机整体观
一 文化是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 作为表现个人本能需要的文化
三 文化工具论
四 风俗论
第二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理论
一 弗雷泽的交感原则并非巫术的实质
二 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概念
三 土著生活的两个领域
四 巫术是世俗生活的伴随物
五 巫术的功能
六 巫术与宗教
七 宗教与科学
八 神话的存在方式和功能
第三节 布朗理论方法中的习俗与宗教
一 布朗的基本观点
二 布朗的习俗研究
三 布朗的宗教研究
第四节 布朗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一 默顿的中层理论
二 帕森斯的分析功能主义
三 伊凡普里查主观性的人类社会研究
第五节 语境中的民俗
一 语境问题
二 表演的设定
三 表演者
四 表演功能
五 美国表演学派
第八章 文化人格学派的民俗观
第一节 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一 文化人格论的思想来源
二 文化研究的基础——个人人格
三 文化与个人
四 儿童教育与人格的形成
五 文化人格派理论的矛盾与欠缺
第二节 本尼迪克特和她的《文化模式》
一 文化模式问题的提出——关于习俗的科学
二 文化与文化选择
三 文化模式
四 文化整合
五 观察文化整合的两个层次
六 文化的民族精神(ethos)
七 文化整合的无意识
八 在文化整体脉络中理解具体事象
九 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十 文化的遗传和变迁
十一 文化相对性
第三节 斯皮罗和他的《文化与人性》
一 人类学必须借鉴心理学的分析方法
二 文化认知
三 公共性的文化
四 文化与人格关系的多样性
五 文化一致性的实现来自社会系统满足个性需要
六 宗教是一种文化习俗
七 斯皮罗理论特点
第四节 民间讲述者
一 文本和它的创造者
二 讲述者特点
三 故事专家如何讲述
四 讲述者的类别
五 作为研究对象的讲述者
第五节 从不同民族史诗中寻找全球性的史诗解释
一 作为人生范例和道德准则的史诗——从功能角度看史诗的一般性
二 关于认同的看法
三 如何观察传统中被认同的事物
四 能否从全球化角度解释史诗
第九章 进化科学理解的民俗
第一节 新进化论的兴起
一 社会生活倾向和政治生活倾向的影响
二 纪念《物种起源》100周年的促进
三 对博厄斯及人格学派理论修正与批判的需求
第二节 怀特与他的《文化的科学》
一 文化的功利本质
二 技术在文化不同部门中的主导性
三 非技术文化形态的价值
四 文化进步
五 文化进步的评价标准——能量体系
六 文化的超机体性
七 文化要素间自成一格
八 文化决定论
九 个人与文化
十 关于怀特的评价
第三节 文化与进化
一 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
二 一般进化论与特殊进化论的关系
三 对怀特衡量进化一般标准的批评
四 历史与进化问题
五 特殊进化——适应性进步
六 文化适应的开放性
七 文化优势法则
八 西方文化是土著文化获得力量的源泉之一
第四节 神话与进化
一 神话发展与历史时代的呼应
二 幻想虚构水平的发展
三 原始思维与神话的进化过程
四 神话和故事
五 神话语境与语境变化
六 神话与信仰
七 神话在不断变化
第五节 口头语言与书写文字
一 作为不同社会沟通水准的标志——口头语言与文字书写
二 口头文化的沟通
三 口头艺术形式
四 口传表述方式
五 口传艺术分类
第六节 民俗学对口头艺术传统的分类
一 民俗分类是学术舆论的产品
二 分类术语使用的策略
三 民俗分类的进化
四 作为讲述形式的分类
第十章 探索心灵的永恒结构
第一节 接近心灵“永恒结构”的语言学
一 人是什么?
二 语言学的启示
三 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四 雅各布森的音位学研究
第二节 野性的思维
一 具体性的思维
二 图腾分类的区分性差异原则
三 图腾分类形式特征及其转换价值
四 相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
五 图腾分类与社会道德
六 经常采用的动植物分类学
七 动态的分类系统
八 同时性与历时性
九 何谓野性思维
第三节 结构主义神话研究
一 解释神话要借鉴语言学的方法
二 神话作为克服某种矛盾的逻辑模型
三 神话与仪式的辩证关系
四 关于列维-斯特劳斯的评价
第四节 俄国形式主义与普洛普的故事形态研究
一 俄国形式主义
二 普洛普的故事形态研究
三 普洛普的历史研究
四 关于普洛普的评价
第五节 民俗叙事研究
一 关于民俗叙事的认识
二 稳定性的规律——GS
三 叙事配置(scheme)
四 叙事情节
五 叙事程式
六 活态史诗研究的发展
第十一章 解释民俗的意义
第一节 解释是历史中的活动
一 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学倾向
二 解释学的本体论研究
三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
四 关于伽达默尔的批判
第二节 格尔兹和他的《文化的解释》
一 具体、经验的解释
二 深描他人的精神世界
三 理解象征符号
四 文化变迁
五 关于格尔兹的评价
第三节 理解口头传统
一 理解他人的叙事
二 理解文化模式
三 理解口述史
四 价值传统——社群之镜
五 口头传统的文化地位
第十二章 民俗的象征研究
第一节 利奇论节日与仪式的象征
一 关于节日时间的象征
二 时间逆转——两极之间的象征
三 神话的时间象征
四 象征的对立结构
五 角色逆转问题
六 象征的俭约和多义
七 利奇理论的特点
第二节 特纳的动态象征分析
一 过关礼仪与过渡状态
二 阈限人的象征
三 隔离污染别人的阈限人
四 阈限期间的“社会结构”
五 培育新人——传授圣物
六 圣物象征
七 特纳理论的特点
第三节 尼达姆论象征与分类
一 象征的普遍性形式
二 象征分类中的常项
三 象征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 象征的作用
第四节 西伯利亚萨满教的宇宙象征
一 神话世界观的对立结构
二 萨满外衣
三 萨满头饰
四 萨满之冠
五 萨满腰带和靴子
六 萨满树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