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纸书售价: 96.0 纸书定价:¥9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总编辑序
本卷序言
帝号
官衔的译名
技术名词
日期
度量衡
地图
地名
史料的参考
鸣谢
汉代的度量衡
汉代的帝系
导言
文字史料及它们的问题
考古物证
历史学研究
秦汉两个早期帝国的特有的发展
第一章 秦国和秦帝国
政治和社会背景
技术变化
人口的变化
军事变化
政治变化
行政变化
农业关系的变化
权力关系的变化
工商业的变化
思想变化
秦国:最初的几个世纪,公元前897?—前361年
实行变法,公元前361—前338年
政治改革
农业改革
法律
连坐
奖励
经济政策
度量衡的标准化
军事的壮大,公元前338—前250年
最后的征服与胜利,公元前250—前221年
胜利的原因
地理
农业和灌溉
军事技术
崇尚阳刚武德
打破传统的准备
任用外来人才的决心
统治者的长寿
行政因素
秦帝国:改革,成就和暴政,公元前221—前210年
从王到皇帝
政治的统一
文化统一
法律与经济措施
其他标准化措施
道路、城墙和宫殿③
武功和移民
皇帝的巡行和刻石
焚书坑儒
帝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秦的崩溃,公元前210—前206年
崩溃的原因
道德因素
智能的缺陷
屏弃传统
社会因素
资源的过分紧张
附录一 史料和现代研究①
附录二 《史记》中的窜改增添部分
秦始皇是私生子的问题
前212年的坑儒
前221年水德的采用
前215年呈献的预言文字
前211年的坠星
前219年惩罚山神之事
附录三 《史记》及其他史料的统计数字
周末的人口数字
公元前3世纪军队的规模
秦军造成的伤亡
前221年12万户向咸阳的迁移
秦帝国驿道的宽度
秦长城的长度
阿房宫的规模
第二章 前汉
政治史的模式
王朝的建立,公元前210—前195年
内战和刘邦的胜利
高帝最初的安排
地方组织
对外关系
汉帝国的巩固,公元前195—前141年
惠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95—前188年)和长安的加固
吕后(公元前188—前180年)
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和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
文、景两帝治下诸王国的减少
贾谊和晁错
国内政策
外交关系,公元前180—前141年
时新派政策的充分发挥,公元前141—前87年
行政的任务
地方的变化和刺史
侯与爵
经济
外交事务和殖民扩张
知识和宗教方面的支持
王朝的混乱
过渡时期,公元前87—前49年
皇帝的作用和继位问题
霍氏家族的垮台
存亡攸关的问题:公元前81年
宣帝和他的时代
思想文化背景
国内政策
外交事务
改造和衰落,公元前49—公元6年
国内政治
节约
宗教问题
外交事务
王朝的种种问题和皇位的继承
世纪之末的风气
第三章 王莽,汉之中兴,后汉
王莽的崛起
王莽的统治,公元9—23年
汉代的中兴
后汉
内战
新皇室
京都
边境和邻邦
政治派系
光武帝死后的朋党
宦官的作用
第四章 政府的管理与存亡攸关的问题,公元57—167年
明帝与章帝统治时期,公元57—88年
和帝、殇帝与安帝统治时期,公元88—125年
顺帝统治时期,公元126—144年
桓帝统治时期,公元146—168年
第五章 汉代的灭亡
公元168年的危机
灵帝的选择
权力的争夺
危机
灵帝时代,公元168—189年
公元189年5月的宫廷
军事组织
大放逐(党锢之祸),公元169—184年
公元189年5月官僚体制的状况
叛乱与战争
汉灵帝时代的文化和学术
王朝权力的崩溃
何氏掌权
向京城外面求援和屠杀宦官
董卓其人
东方的联盟
汉朝廷的消蚀
在曹操掌握之中的朝廷,公元196—200年
曹操的巩固,公元200—208年
曹操的晚年,公元208—220年
汉献帝的被废黜,公元220年11—12月
直接的后果
对汉王朝灭亡的剖析
王朝与形而上学
关于汉王朝衰微的传统理论
汉人所不断坚持的理想
正统的继承
第六章 汉朝的对外关系
汉代中国的世界秩序:理论与实际
驺衍的理论
五服论
贡纳制度
匈奴
昌顿和他的联合体
婚姻协议制度
和匈奴之间的战争
匈奴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和汉朝的贡纳关系
北匈奴与南匈奴
后汉与南匈奴
分而治之的政策
西域④
进入西域:张骞的倡议
军事征服
行政管理的安排
公元1世纪时的关系
后汉的成就
移民的增长
边境民族:部落组织
和匈奴的联盟
汉朝的移民尝试
汉朝管理制度
收缩政策
凉州叛乱,公元184—221年
东胡:乌桓与鲜卑
乌桓的迁居
贡纳体制下的乌桓:考古的证据
鲜卑与汉
朝鲜半岛
早期接触
汉朝的扩张
后汉时期的关系
南方(南越)
中国的扩张
汉的控制:忠诚与叛乱
东南(闽越)
西南
和东地中海世界的接触
第七章 政府的机构与活动
文官职务
中央政府
郡与地方政府
郡的主要行政单位
郡的下属单位
地方政府
专业机构
武装力量
行政的实践
方法与程序
奖惩与法律
税、役与对民众的控制
对经济的促进与控制
第八章 后汉的制度
中央政府
太傅
三公
九卿
皇宫里的其他官职
其他京官
地方行政管理
郡级官员
郡治
县级官员
侯爵的官员
边境外的行政管理
军队
文职官员的吸收
政府的权力
结束语
第九章 秦汉法律
史料
总的原则
法典
司法当局
司法程序
刑罚的种类
行政法规
私法
第十章 前汉的社会经济史
农村社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农村社会结构
华北旱田农业的发展
华中华南稻田农业的发展
城市、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城市和商人
制造业
币制的变革①
财政管理
政府和皇室的财政
税制
国家专营和商业控制
第十一章 后汉的经济和社会史
经济史
商业和工业
农业的技术进步
小农的贫困化
大地主的兴旺
社会史
地方上的社会组织
社会层次
对于社会结构的批判
社会变动性
地方精英
上层阶级中庇护人一被保护人的关系
上层阶级增强的凝聚力和自觉性
第十二章 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
文献史料和分类体系
四个世纪的发展
四种心态
标准化的倾向
神话学
宇宙及宇宙之神
文化的主人公:配偶的相会和造物
史前的君主
宗教信仰和仪式
帝国的崇拜
民间崇拜
佛教
巫术
占卜的信仰和实践
特点
方法
求神的问题和题目
预兆
当时对占卜活动的看法
宇宙及其秩序
空间、时间和诸天
生命的循环:六十四种变化和五行
“道”及其衍生的思想
理性主义的态度
伦理原则和人的组织
儒家关于人的观点
礼的重要性
董仲舒和天的警告
整饬风纪的号召
长生和对死者的仪式
鬼、魄和魂
丧葬习俗的动机和死者的归宿
对死者的照管
第十三章 主权的概念
态度的改变,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君权的确立
道德的价值和秦朝的失败
董仲舒
班彪关于天命的论文
当运之德的选择
王充与王符的观点
秦王朝和王莽对后世的影响
帝王宝座的尊崇
皇帝的作用与职能
第十四章 儒家各派的发展
古代传统:倡导者和文献
理想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态度
驺衍
秦帝国的知识分子政策
对儒家准则的注意
董仲舒的杂糅诸说
五经
学派的发展和官学
注解
谶纬之学
真伪问题和经文的传授
王莽和刘歆
后汉时期的官学
私学
第十五章 后汉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
前汉和王莽:传统
儒家理想的衰退
扬雄:玄、精神和人性
桓谭:务实的呼声
后汉
苏竟、班彪和班固论统治的权利
王充:命运和人的道德
推行法令的呼声
温和的改革办法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崔寔的激烈建议
王符:道德价值、社会正义和领导
中央权威的崩溃
个人与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失望
抗议和排斥
荀爽:《易经》作为抗议的手段
太平道与黄巾
亲属关系及其义务的重要性
荀悦:人的局限性和向真理接近
后汉思想的价值
第十六章 汉代至隋代之间的哲学与宗教
后汉时期哲学的衰颓
汉代末年民间的道教
佛教的传入
第一次渗入
汉王朝楚国内的佛教
洛阳佛教的开始
公元3世纪的哲学复兴
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哲学中的儒家和道家
庄子思想的复活
佛教和道教的诺斯(GNOSIS)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隋代的佛教和道教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中著作及刊物简写表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