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史:思想与实践
纸书售价: ¥168.0 纸书定价:¥168.0 电子书售价: ¥168.0
-
作者: 闫坤出版时间: 2021-09-01ISBN: 978-7-5203-9107-8浏览人数: 22次关键词: 无所属分类: 无所属专题: 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系列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导论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100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1一 追求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的根源2二 人民利益至上的财政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基础5三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财的出发点9四 民生财政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壮大12五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财政改革15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建党初期的财政纲领(1921—1927年)18第一节 近代中国衰落与传统财政体系的崩溃18一 经济社会的激烈动荡与转型18二 西方财政思想的传播20三 国家财政的混乱与崩溃23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7一 救国图强运动的兴起27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30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2第三节 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财政问题的探索33一 马克思主义财政思想的传播33二 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财政问题的探索36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提出的财政纲领39一 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39二 中国共产党的财政纲领41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财理念43第二章 土地革命时期的财政探索(1928—1937年)48第一节 大革命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48一 国共合作破裂后的政治经济背景48二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50三 中国共产党的财政主张53第二节 根据地财政工作的初步探索55一 取之于敌为主的财政收入55二 保障革命战争需要的财政支出57三 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59第三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财政工作新发展62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62二 共和国财政的雏形66三 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的新发展69第四节 根据地财政建设进入新阶段71一 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扩大71二 中国共产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73三 国家财政体系的构建77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时期的财政建设(1938—1945年)80第一节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80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共中央《宣言》81二 1935年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82三 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83四 1937年洛川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84五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85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及边区财政87一 边区政府的建立及运转与职能87二 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制度建设88三 边区政府的财政支出制度建设92四 边区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94五 边区财政的平衡管理95第三节 主要敌后根据地的开辟与财政工作96一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制度建设97二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制度建设101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制度建设105四 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与财政工作107五 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财政工作110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财政政策探索115一 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的财政思想116二 陈云《陕甘宁边区的财经问题》中的财政思想119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财政思想和理论创新120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财政工作的改进(1946—1949年)125第一节 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125一 党的七大召开及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25二 抗战胜利后形势的变化和两条道路的抉择128三 内战的全面爆发和解放区的开辟130第二节 解放区的建设和财政工作的发展131一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党的领导131二 解放区财政工作的建设133三 改进财政政策支援解放战争136第三节 解放区财政领域的新局面140一 从减租减息到土地改革140二 国营经济作用开始凸显141三 解放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困难的改善143第四节 为新中国财经工作做准备144一 华北财经会议揭开新中国统一财政工作的序幕144二 从华北财经办事处到中财委146三 各解放区财经工作走向统一149四 为新中国财经建设和发展做好了理论和干部准备151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财政工作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950—1952年)154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154一 新中国的成立154二 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政策155三 新中国面临严峻的财经困难157第二节 中财委领导财经工作160一 打击投机资本、实现物价稳定161二 统一全国财经工作162第三节 财税体系的恢复调整和社会主义财政的初步建立165一 财政税收制度的调整和完善165二 城市和农村税收的调整和恢复167三 新中国财政的初步建立168第四节 抗美援朝、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初步建立170一 抗美援朝中的国家财政建设170二 国民经济恢复和财政状况好转173三 社会主义经济的初步建立174第六章 发展战略选择与国家财政的重构(1953—1957年)179第一节 过渡时期国内外形势与总路线的确立180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一体两翼”182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一五”计划的提出187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财政工作188一 “一五”计划与五年财政计划189二 综合财政计划的编制与国民经济计划192三 国家预算设计与银行信贷计划193四 过渡时期财税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调整194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构建与国民经济体系的重构198一 “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8二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00三 冒进与反冒进: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的设想与纠偏201第四节 过渡时期中共财经思想:探索国家、集体与人民利益兼顾的财政关系203一 从“四大比例”到“三大平衡”“外汇平衡”203二 首次提出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分配的“二、三、四比例”204三 《论十大关系》里面的中央与地方关系205四 1957年的调整和改革思路206五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与总结208第七章 路径探索引发的发展危机与财政的定海神针作用(1958—1978年)212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财政失衡及清理整顿(1958—1960年)212一 财政平衡遭到破坏213二 一定程度的财政清理整顿220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中的财政调节功能的发挥(1961—1965年)224一 财政致力于“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224二 财政调整任务及措施226三 财政调整成效230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财政困局及其稳定功能的发挥(1966—1976年)231一 财政出现全方位失衡232二 财政竭力维护局面稳定236第四节 在对计划经济全面反思中寻求财政发展的新出路(1977—1978年)239一 对学习苏联财政经验的思考240二 对财政两次整顿得失经验的总结241三 对计划经济财政模式的全面思考242四 对改革开放的财政思想准备243第八章 改革开放与财政开路先锋(1978—1992年)244第一节 全党的工作转到经济建设上来245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全面启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245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探索: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前进247第二节 财政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250一 财政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250二 财税体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突破口253第三节 不断深化政府和企业关系改革255一 推动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试点,让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255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257第四节 不断演进的财政职能理论创新和实践259一 财政职能理论不断创新259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凸显财政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调控职能260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分税制改革(1993—1998年)262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对财税体制提出新要求262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263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需要新的财税体制与之相适应267第二节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吹响财税改革的号角270一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规划蓝图270二 1994年分税制改革273第三节 分税制改革的持续推进277一 确定税收返还办法,保障改革顺利进行277二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财力279三 颁布实施《预算法》,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280四 基于市场化改革的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形成281第四节 分税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里程碑282一 财税体制改革的成功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283二 对分税制改革的成功“怎么评价都不过分”285第十章 公共财政论与民生财政建设(1999—2012年)288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深化与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整体脉络288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89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民生财政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290三 从公共财政到民生财政:财政思想的不断演进291第二节 公共财政体系建设(1999—2003年)303一 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到公共财政:背景及逻辑303二 规范税费关系,推进税费改革306三 逐步推进财政支出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307四 完善央地关系310第三节 民生财政建设(2004—2012年)311一 从公共财政建设到民生财政建设:背景和逻辑311二 完善政府收入体系,继续推进税费改革313三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14四 建立健全公共预算管理体系317五 让公共财政照耀农村319六 完善央地关系323第四节 公共财政保障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突破325一 政府市场关系逐步明晰326二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328三 公共财政体系加速融入国际331第十一章 新时代全面深化财政改革的历史使命与总体构架(2012年以来)334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的新定位334一 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334二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335三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下的现代财政制度338第二节 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全面拉开340一 经济社会转型与中国财政改革之间的互动340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财税改革343三 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目标的积极财政政策345第三节 致力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财政努力349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财政努力349二 财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351三 财政着力完成重点工作目标354第四节 走向大国财政357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大国财政主动作为357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大国财政责任担当358三 “一带一路”建设与财政贡献360第十二章 深化税制改革(2012年以来)363第一节 深化税制改革的思想路线363一 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364二 深化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65三 中国共产党关于深化税制改革的思想探析368第二节 以“营改增”为重点完善税收制度370一 “营改增”试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370二 个人所得税改革: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大跨步374三 大规模减税降费:持续发力377第三节 税收法定工作全面展开382一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383二 税收法定工作的实践385第四节 完善税收征管体制387一 税收征管法制改革: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387二 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388三 税收征管技术改革:打造智慧税务生态系统392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397一 中国税制改革的逻辑397二 中国税制改革的展望399第十三章 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2012年以来)402第一节 财政体制改革向支出侧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403一 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原则的变化403二 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的重要性越发凸显404第二节 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展开408一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基本原则的探索408二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被提到首位411三 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分领域改革413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418一 新时代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的基础418二 新时代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的思路422三 依据收入类型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424第四节 健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426一 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427二 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429第十四章 深化预算改革(2012年以来)434第一节 新《预算法》开启新一轮预算改革434一 1994年《预算法》亟待修订的社会经济背景435二 历经四次审议,十年修法之路终迎来新《预算法》438第二节 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443一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新要求444二 全面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各项工作齐头并进445三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时代的到来448第三节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451一 地方政府开闸举债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齐头并进452二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456第四节 不断完善预算分配机制459一 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完善定员定额管理460二 突破既有预算利益格局,零基预算方兴未艾465三 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重点领域投入468参考文献471后记496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