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 > 社内动态>社内动态详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赵剑英社长为《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撰写书评:中国特色公共治理的哲学基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20-06-05 10:43






  近年来,公共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公共哲学是舶来品,在西方世界,有的将其作为政治哲学或社会哲学,有的将其作为政治—社会哲学,还有的将其作为公共伦理学。公共哲学译介到中国,学者们对其理论特质和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功能有不同看法:有的在社会公共性领域开辟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的新途径,有的在公共理性或公共伦理途径关切中国现实的公共治理。《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池忠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一书,是国内首部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理论专著,具有独特的学术视野。


  揭示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本有属性


  该书独特的学术视野主要体现在:超越以西方公共哲学研究途径切入中国现实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视界,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挖掘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实然存在,尝试建构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论证逻辑。这就涉及公共哲学的一般研究途径和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特质问题。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了英语世界首部以“公共哲学”命名的著作,由此奠定了公共哲学研究途径的一种范式,即寻找贯穿人类社会历史的公共性,并认为公共性是各种人群能够具有合作、包容、团结的可能性的基本规范。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共哲学:政治中的道德问题》和美国新制度主义的公共选择学派作者群对民主的经济研究等,推动了公共哲学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理论途径各有差别,但共同之处均在寻求公共性确立的逻辑,诸如李普曼的自然正义、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等概念构成公共哲学研究的主要逻辑。在公共治理领域研究中,有的学者尝试以公共性为“元”或起点逻辑来建构公共治理理论研究途径,但公共性是什么的问题也存在很大制约。这两方面研究因由不同的学者群操持,缺乏彼此的联系,仅有的联系只是在公共伦理领域的结盟。该书作者认为中国特色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共哲学,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核心概念是公共性,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已然存在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中,创新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哲学不是简单引入西方公共哲学供给的公共理性、公共领域概念,而应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中挖掘出公共性概念生成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以此凸显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特质;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哲学,为中国特色的公共事务治理奠定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的价值规范。该书凸显的现实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本有属性和功能价值。


  建构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论证逻辑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中没有明确的“公共性”概念的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者对公共概念的否决。深入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们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而创造了人们自己的历史,人们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劳动创造了社会和社会历史,其劳动的内在性是人的“自由个性”。该书作者在书中确认,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自由个性”与其外在性的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公共性。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人的自由个性三个阶段的划分,蕴含在人的依赖性与物的依赖性两个大的历史阶段,既体现了自由个性的劳动创造的生成性,同时这两种关系又限制或压抑着人的自由个性的展现;到共产主义阶段才是真正的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实现的社会,马克思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来表述人的自由个性实现的历史时代。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前共产主义时代的公共性被虚假的意识形态所建构,以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共同祖先、国家等的公共性掩盖了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公共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代替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的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时代公共性原则的设定。应遵照这一公共性原则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为公共治理奠定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揭示公共性生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语境,来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哲学建构问题,是该书的难点和重点,成功突破了西方公共哲学公共性概念统治的藩篱,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论证逻辑。


  提出中国特色公共事务治理的规范路径


  以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功能预设提出中国特色公共事务治理的规范路径,是该书又一大亮点。书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性的实践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应建基在国家建构与社会建构的辩证统一逻辑上,必须始终坚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公共性原则,构建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的公共性体系。以人民性和党性的高度统一性作为实体公共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民主集中制作为人民参与治理的形式公共性,以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差别的最大公约数作为社会的公共性,以这三个维度的公共性耦合同构规范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与其关切公共治理的功能研究是一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该书做出了有益探索,但这不是终点而应是开始。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关切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