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举行,我社展出成果受到中外嘉宾热捧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引发国内外学者热烈反响。受访学者一致表示,贺信站位高远,思想深邃,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思想产品,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国内外学者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7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分论坛“文明交流互鉴与学术对话”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中宣部副部长洪大用出席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芮主持开幕式。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高翔表示,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重视。贺信站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鉴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翔指出,学术对话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增进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越是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时候,越需要各国专家学者回望历史和文化深处,获得化解现实难题的智慧,用知识理性与人文精神为人类文明持续进步提供源头活水。要充分挖掘文明交流的历史经验,讲好文明交流互鉴故事;要秉持正确的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持续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研究,坚定各国人民的和平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思想力量;要系统深入研究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现状、特征,加强规律性探讨,重塑各国发展道路的文明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愿同各国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一道,通过交流访问、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深入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绘就人类现代化新图景。
论坛设置“以学术对话推动文明互鉴”和“以知识创新促进文明进步”两场学术沙龙。来自澳大利亚、葡萄牙、阿根廷、洪都拉斯、尼日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党领导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百余人与会,就加强文明交流对话、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中国考古学》以及《相期古今》《经典与解释·古今丛编》等50余项中英文出版成果亮相本届大会,中外嘉宾高度赞赏,争相取阅。
《(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本书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新编)中国通史》框架结构基础上,提纲挈领理清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形态演变的主线,简明扼要讲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文明特质。
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叙述历朝历代主要史实,抓住各个社会发展阶段显著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不同侧面展现客观真实的中国历史,阐明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为主线,围绕中国历史的关键之变、关键节点,突出历史主流、历史成就和历史趋势,讲清新时代是如何从历史中国走来的,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历史意义,充分彰显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本书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依据《(新编)中国通史》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研究报告对中华文明的阐述,按照文明成长历程,以思想文化、精神文明为主线,突出“文明地标”,凸显时代特色、世界意义,宣示中国特色文明定义,揭示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基因、现代元素和突出成就,展现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真相,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品格和世界意义。
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立足新时代历史学研究、考古发现最新成果基础,以时间顺序阐述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主线脉络和突出成就,彰显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达到的新境界、呈现的新气象,展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深入浅出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规律,助益增进民族文化自信,树立人民群众正确的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
《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
本书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内涵和哲学基础进行了系统考察,进而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即中华之道。生生变化的宇宙论以及在变化中把握常道的历史主动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旺盛的创造力和自我变革精神,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根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及其背后的制度精神即公天下的理念,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内在原理。一多相即、同异相合、自他互利,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哲学根基。保合太和的本体论、和实生物的生成论、和而不同的实践原则、天下太平的理想宗旨,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原理结构。《相期古今:古典学研究成果选编》全二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策划出版《相期古今:古典学研究成果选编》,宣传和推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新时期中国古典学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全书分为“中学篇”“西学篇”,限于篇幅,我们仅选录了其中34篇古典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呈现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古典学研究概貌,供读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