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详情

《深圳特区报》发表我社社长赵剑英署名文章: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大历史观”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日期:2017-11-15 10:57

■ 赵剑英

提 要

  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史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才能清晰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只有从“四大历史维度”,才能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报告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气势恢宏,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一篇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智慧,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宏大开阔的大历史观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

  从“四个历史维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不仅仅回顾了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而且以一种大的时间跨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下的历史方位和未来发展目标。报告提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意义。报告首次精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论述体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时空格局,凸显了中国从近代受尽屈辱挨打和长期的贫穷落后的境地到现在巍然崛起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它告诉人们,历史是延续的,从来没有割断,也不可能割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历史的任务、历史的使命,这一任务和使命尚未彻底完成,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同时,这样的论述表明,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史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才能清晰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只有从“四大历史维度”,才能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意义。因此,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从“四大历史维度”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它贯通了历史与现实、现实和未来。

  B

  探解“三大规律”,开启三大历史转折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对“三大规律”探解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以及“三个意味着”的论断,内涵极为丰富,意义极为重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理解。

  第一个“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宣示了中国由“大而不强”到“大而强”的历史转折。“强大”意味着自身机体的健康,这具体表现在,对内来讲,就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理制度的健全与科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对外来讲,就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不再仅仅是有限的参与,而是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制定规则、引领全球发展的作用,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并担当责任的大国。

  第二个“意味着”宣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低谷走向振兴的转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科学社会主义 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人类历史并未终结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共产党在许多国家失去执政地位。面临艰难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了长期执政的规律,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赋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的生命活力。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第三个“意味着”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世界现代化道路和理论来讲,由边缘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由曾经被视为“异类”的学说逐渐开始成为受到高度关注的“主流”理论,与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形成鲜明对峙。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重点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一是指责中国是非民主国家;二是指责非个人自由主义(权利)本位。但事实证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为应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变革和与之相互掺杂在一起的很多全球性复杂问题,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治理能力是维护中国稳定发展的保障,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较快速度的增长,人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保障是根本无从谈起的。当前,“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都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制度体系,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改善民生,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国经济社会持续近四十年高速、稳定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制度文明形态已基本定型成熟,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C

  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与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什么呢?“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些论述清楚地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历史思维进行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要深刻把握“初心”,就必须深切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的命运,以及中华民族抗击列强、艰辛追求民族复兴的苦难历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由中国先进分子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九十六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为此,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是在清醒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逻辑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能不忘初心,开辟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

 (作者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深圳特区报》截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