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详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我社图书书评:《新经学讲演录》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新视角

发布日期:2020-11-27 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最强音。然而,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及其积淀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哪些传统文化是值得复兴的优秀文化,如何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有什么重大的关系?学界尚未达成共识,直到《新经学讲演录》的出版[1]才比较客观而全面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新经学》由湖南大学特聘教授姜广辉主讲,其学生肖永贵、唐陈鹏整理,全书共25万余字。该书分“综论”4讲,“分论”10讲,“补论”1讲,共15讲。“综论”提纲挈领,讲述何为“经学”、为何只有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称为“经学”,进而阐发经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经典数量的演变、“六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价值奠定了其为中华文化之“源”的地位,孔子、孟子、荀子对经典的守护、诠释、传承与推崇,建立了以“人文信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时,将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典籍归入“经典学”体系。“分论”分述十部儒家经典(包括“五经”“四书”和《孝经》,将三《礼》和春秋三《传》分别归入《礼》和《春秋》),详细阐发“六经”何以成为中华文化的“根”,及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民本”思想、“德治”思想、“修身”思想、“孝道”思想、“仁爱”思想、“中和”思想、“诚信”思想、“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天人合一”思想、“协和万邦”理念等等,它们为什么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补论”部分,提出“政治信仰”“文化信仰”和谐共处,一个人可以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信仰”,也可以有崇尚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人文信仰”,提出“以‘新经学’为平台,重建人文信仰。”


  《新经学》的每一讲都有“正论”“余论”两部分,正论围绕主题内容展开,并以价值观的理论视域审视儒家传统经典的内容,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当今国内外形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为解决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提供新方案。如在“《春秋》经的大义”中,将春秋大国争霸的历史与当今国际形势相联系,谈了“春秋大国争霸及其历史启示”,挖掘历史智慧,应对中国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经学》之所以“新”,诚如姜广辉《自序》所言:一是理论视域新,即以价值观的理论视域审视儒家传统经典,提炼传统经典的核心价值观,阐发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为中华文化接“根”续“魂”;二是时代意识新,将儒家传统经典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儒家经典的核心价值观服务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是破译思路新,将“专门之学”“学究之学”的传统经学研究路数,转变为一门雅俗共赏的时尚新学,既可为普通百姓提供一种精神食粮,也可供党政治理资以借鉴;四是研究取舍新,即专注经典的主旨大义,尤其关注主旨大义的现代价值,让经典的主旨大义焕发新时代的光彩;五是治学工具新,以“E考证”的方式,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勾稽和穷尽研究对象所需资料,多快好省地全面掌握研究资料,获得整体认知。如此,便将经学从“训诂”“考据”式的研究中解放出来,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新经学》由课堂录音整理而成,内容深入浅出,语言平实畅快,生动活泼,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以平实的口语、生动的例子,联系当今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凸显了作者的诸多现实关怀,让传统儒家经典的智慧再放光芒。唯其深入浅出,更见先生深厚的经学功底,也更见先生将传统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课堂的教学水平。先生自己戏谑地称书中夹杂了不少“插科打诨”的内容,其实是课堂生动活泼的真实写照。如在论述“中国经学发生的历史背景”中专门谈到了古代重礼而不敢“僭越”,现在则不太讲礼仪规格时,以一些学校军训会操表演上校长和学生的对话为例[2],幽默诙谐地将学生带入大学生军训的操场,将文化与现实结合,足见课堂上轻松欢快的氛围,读之恍如置身课堂,时而传来同学们畅快的笑声,甘之如饴享受精神食粮的表情。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历来对中华原典——“六经”的阐释,都是一次经典价值的当代化历程。如宋明时期出现的理学、心学,都是对传统经典做现代性阐发而产生的学问。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余敦康先生就曾说:“从‘五四’算起,人们虽以属于过去的传统思想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其着眼点却在于对未来的热切的关怀。”[3]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立足于传统文化且着眼于对未来热切关怀的研究不少,出现了“新理学”“新心学”“新唯识学”等诸多新学问,将传统理学、心学、唯识学进行了现代性阐发,但均为传统文化之一隅,未能代表传统文化的根干与核心价值。


  “新经学”则不然,它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回答了“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即从“忧患”中淬炼出来;“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是什么”,即以“六经”为核心的中华原典,及其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所传承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哪些”,即分论10讲所阐发“民本”“德治”“孝道”“仁爱”等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都很好而正面地回答了“哪些传统文化是值得复兴的优秀文化,如何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有什么重大的关系”。


  以论述“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为例”,全书既强调“六经”是传统之源,全面阐发“六经”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也不否认中华民族其他经典的价值,将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经典归入“经典学”体系。如此,既重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也照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涵括其中。


  《新经学》出版的最大意义在于结合当代时政,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并对传统经典作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诠释。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新经学》正是在不断挖掘和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中产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相接,架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通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修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一条大道,符合党中央“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6]正因如此,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代表。


  此书的出版,集姜广辉十几年研究之精华,翻开了“经学”研究的新篇章。早在2004年,他就说过:“检讨和反思八十年来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状况,我们得到这样一种认识:以往的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缺少‘根’,即经学,而以往的中国经学史又缺少‘魂’,即价值和意义。因此想要写一部有‘根’的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须先写一部有‘魂’的中国经学思想史。”[7]此后,先生便致力于努力为中华文化接“根”续“魂”的工作,《新经学》正是他十几年致力于此结出的硕果,是“新经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奠基之作。


  当然,《新经学》一书虽可说臻于完美,但仍不免有瑕疵,即未按学术著作规范,将所引文献逐一注明出处。先生在《自序》中已作说明:“主要目的不是为学界增加一种学术著作,而是为人们增添一点精神食粮,如果满书都是‘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一类注释横梗其中,那便读之不畅了。”对于不常见的文献,还是注明了出处的。因而,瑕不掩瑜,它让传统经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是“新经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下文简称《新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9月初版。

  [2] 军训会操的操场上,校长喊:“同学们辛苦啦!”同学们回答:“为人民服务。”校长再喊:“同学们晒黑啦!”同学们回答:“校长更黑!”详见《新经学》第33页。

  [3] 余敦康:《读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哲学研究》1987年第7期。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6页。

  [5] 中共中央宣传部:《凝心聚力的导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论员文章汇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3页。

  [6] 中共中央宣传部:《凝心聚力的导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论员文章汇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2页。

  [7] 姜广辉:《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23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