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学术年鉴>图书发布与研讨>图书发布与研讨详情

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年鉴发布会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25-07-27 17:26



  2023年9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年鉴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4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鉴向哲学社会科学界集中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甄占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全国社科工作办二级巡视员王保庆为24部年鉴发布揭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介绍了年鉴出版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陈星灿等8名年鉴负责人分别就各自主持编纂的学科年鉴分享了编纂经验和心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发布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属单位的负责人、全国社科工作办有关领导、各学科年鉴主办方代表、有关专家、媒体代表100余人参加发布会。发布会上播放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录制的视频《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建设巡礼》。发布会采取现场直播方式进行,并设置了现场提问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甄占民在致辞中指出,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界隆重发布24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鉴,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的一次具体展示,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编纂学科年鉴,是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年鉴事业的开拓者,特别是2013年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年鉴工程后,我院的学科年鉴工作驶上快车道,经过十年的努力,学科年鉴工作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截至2023年8月,我院出版和启动编纂的学科年鉴达38种,覆盖了12个一级学科和26个二三级学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年鉴绝大多数保持连续出版,已做到纸质出版、数字出版同步。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收入的年鉴有400多部。我们已形成了国内唯一成规模、有较高学术品质的学科年鉴集群。我院学科年鉴工作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创新了学术出版新形态,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年鉴力量。可以说,学科年鉴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要的学术品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强学科建设当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甄占民强调,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求我们加强对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系统梳理和研究,要求我们将各方面优秀学术思想和成果记录在案,赓续发展,要求我们把握学术脉络,了解时代所需、人民所求,通古今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使中国特色学术之路越走越宽广。可以说,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重视年鉴的编纂,迫切需要高质量地编辑好年鉴,使之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甄占民要求,学科年鉴要在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方面有所作为,通过记录学术、学人、学风、学派、学脉,体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丰富内涵、特色风格。学科年鉴不仅要推出高实力、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对学科发展动向及趋势做出归纳,引导学科发展,还要加强学理的阐述、学人的介绍、学派的梳理,为后人治学提供学术根基和方针引领。学科年鉴要进一步提升编纂和出版质量,一方面要瞄准理论前沿、学术前沿,着力反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创造,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稿件的学术质量和编纂质量,做到规范、严谨、权威。要深入开发年鉴数据库的使用价值,加强融合出版,强化年鉴的知识服务功能,以高质量的数字产品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术动态;通过学科年鉴的译介、发布、论坛,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与文明对话,有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独特作用,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年鉴形成世界影响力,推动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甄占民最后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属各单位要进一步重视学科年鉴工作,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学科年鉴的全覆盖,即我院现有的一级学科和重要的二三级学科,都要有学科年鉴,每个单位至少要编纂一部学科年鉴,形成学科齐全、内容丰富、信息权威、影响力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年鉴集群。要多渠道筹集经费,逐步加大对年鉴的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标准。要更好地凝聚社科界力量,共同编纂好学科年鉴,不断提高年鉴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二级巡视员王保庆,为集中发布的24部学科年鉴揭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介绍年鉴出版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介绍了学科年鉴的出版情况。截至2023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纂的学科年鉴规模达到38种,覆盖12个一级学科和26个二三级学科及学术领域,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收录年鉴400多部,形成了国内唯一成规模、有较高学术品质的学科年鉴集群。赵剑英指出,十年来,学科年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新时代学科发展的脉络,反映学术思想的演进规律,发挥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撑作用。从世界出版业来看,我国是第一个出版系列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鉴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出版学术年鉴品种最多的出版社。

  赵剑英特别提到,出版社积极响应新时代数字出版的号召,创新年鉴内容呈现方式,开发完成“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把出版内容优势转化为融合发展优势,对自1979年以来的500余卷学术年鉴进行数字化加工。年鉴数据库坚持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驱动融合发展,发挥专业优势,持续开发知识服务与数据业务,为学界提供绵绵不断的知识源泉。年鉴数据库加工提炼出年鉴、文章、论文、图书、课题、会议、人物、大事记等八大内容模型,为用户提供文献检索与阅读、机构与人物索引、学术热点分析、数据挖掘分析等知识服务功能,方便用户精准定位年鉴内容。

  关于下一步工作安排,赵剑英指出,要加强年鉴编辑团队建设,培养打造一批具有多学科专业背景、业务精湛、把关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要制定新一版的年鉴体例规范,进一步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增强权威性和专业性,使之成为年鉴工作者的案头书;要加大对数据库的投入,提升功能、扩大服务、形成营销网络,成为助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科专业数据库;还要继续发挥年鉴评价功能,继续完善年鉴学术评价体系,通过优秀论文、著作评价、学术人物等推出优秀成果、推介学术新锐。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发布会


  有关媒体就年鉴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方面有哪些设想与举措,《中国考古学年鉴》坚持编纂多年的成功经验,《中国语言学年鉴》出版对于构建语言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的作用,《中国金融学年鉴》的首次出版对金融学学科发展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提问,赵剑英、张晓晶、陈星灿、张伯江分别做了回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年鉴2022》编委会主任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主编张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金融学年鉴2022》主编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当代中国史研究年鉴2022》主编李正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2021》副主编林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哲学年鉴2022》主编单继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编审、《中国文学年鉴2022》编辑部主任刘延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年鉴2022》编辑部主任刘仕国


  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年鉴系列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关心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广大社科界学人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学术品牌。以年鉴集群的形式记录学术、传播学术、发展学术,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创举,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责任与担当。


(刘晓婧 供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